文|浮漁說娛

編輯|浮漁說娛

2023年,坊間突然傳出劉立榮參與對賭,輸了超過100億。

對此劉立榮卻直言:“沒有那么多,大概也就十幾億。”

這話可徹底激怒了股東,問題是這錢都是公司出的!

而且因為劉立榮的這個行為,導致公司賬戶出現60億的資金缺口,間接導致背負了200億的債務。

如今距離此事已經過去5年,劉立榮的近況如何了?

他又是否為自己先前的行為感到愧疚?

1、

“惟楚有材,于斯為盛。”

這幅對聯目前掛在湖南岳麓書院門外,說得是楚地自古以來就出才子,尤其當下更是昌盛。

從某種意義上講,1972年出生于湖南的劉立榮,也算是擔得起這“勉勵”

雖然劉立榮的家世并不算好,但是自幼便受到楚地文化熏陶的他,非常注重自己的學識提升,以及自身的文化素養。

不僅自小成績優異,在18歲這年還考上了被評為全國重點大學的中南大學。

而且還憑借一手精妙的棋藝,在全國性的業余圍棋大賽上嶄露頭角,達到“業余6段”的水平。

“業余6段”已經是業余棋手極高的水平,如果想要達到“業余7段”,那么至少也要在全國性圍棋大賽中斬獲冠軍。

如果真的能夠做到這一步,那么和職業棋手的實力相較,已經沒有太大差別了。

此時的劉立榮學業有成,外加掌握君子四藝中的棋,放在古代高低也算是才子了。

即便放在此時,劉立榮也稱得上一句“多才多藝”,一度成為學校里的風云人物。

這讓劉立榮獲得一定聲望的同時,也積攢了不少的人脈。

其中同樣愛好下棋,卻屢敗屢戰的李盛,就是劉立榮的好友加支持者

兩人第一次見面的時候,還是在宿舍里。

當時同鄉的幾個人說是要聚一聚,劉立榮與李盛都在場。

李盛早就聽聞劉立榮的棋藝,但心中頗為不服氣,當場說要比試比試。

年輕氣盛的劉立榮自然是不懼挑戰,當即就在宿舍擺下棋局。

毫不意外李盛敗了,李盛當即要求再來一局,愛好下棋的劉立榮自然是不會拒絕的。

兩人就這樣默契地下了一局又一局,一直從白天下到黑夜,整個同鄉交流會演變成兩人的棋藝交流會。

不過,有了這次的經歷,劉立榮與李盛的關系也越發深厚起來。

直到1994年畢業之后,劉立榮被分配到天津有色金屬研究所,李盛被分到長沙動力機車廠,如此兩人才分開

不過,兩人的情誼卻沒有斷絕。

盡管此時的交通、通訊都不發達,但是劉立榮卻依舊時常與李盛聯系,有事沒事就會去找李盛坐坐。

劉立榮就這樣研究、訪友兩不誤,一轉眼就是兩年時間過去。

而這兩年,也是劉立榮最“安分”的兩年

不過劉立榮內心的躁動卻一刻也未曾停止,他所等待的或許只是一個機會而已。

很快,這個契機就來了。

2、

天津有色金屬研究所,地處于環渤海經濟區的中心地帶,無論是環境還是工資待遇,在國內已經算是相當不錯。

剛剛畢業參加工作的劉立榮,每個月便可以拿到500元,這已經遠超此時的天津平均工資水平。

而且劉立榮憑借中南大學工科學士的身份,也很快就得到了領導們的賞識。

老領導就曾當面對劉立榮說:“好好干,我看好你,將來所長的位置肯定是你的。”

這句話,本來只是老領導為了勉勵劉立榮,但是劉立榮卻從中聽出一絲不舒服的信息。

此時的老領導已經50多歲,還是被譽為研究所歷史以來最杰出的天才

也就是自己在研究所盡心盡力干20年,才可能和老領導一樣,成為研究所的所長。

到時候就只能在所長的位置上養老,想要再晉升確實很難。

而且這一切還都是在順利的情況下,如果不順利,或者出現什么意外,可能連所長都當不上。

這種一眼就能望到頭的生活,深深刺痛了劉立榮驕傲的心。

他不想要這種片刻的“平靜”,他更加渴望驚心動魄的“冒險”

畢竟劉立榮本質上也算是一個棋手,“人生如棋,落子無悔”才是他的人生格言,兵行險著也是他最常用的一種方式。

一邊是穩定的國內工作,一邊是自己喜愛的冒險,劉立榮陷入了猶豫之中。

就在這個時候,他再次想到了好友李盛。

劉立榮借著回家省親的機會,路過長沙特意在李盛家停留了一段時間。

兩人一起既沒有出去游玩,也沒有坐在一起飲酒,反而是擺上一桌棋盤開始對弈。

劉立榮與李盛就這樣邊下棋邊聊天,仿佛再次回到在中南大學上學的時光。

彼此交流完近況之后,劉立榮突然一聲嘆息:“我準備辭職了,你來嗎?”

這件事情,劉立榮想了好久,也猶豫了很久。

在1992年的時候,國內各地就曾號召知識分子下海創業,以實業為各地創造財富。

當時就有許多的高校博士、碩士辭職創業,并且取得了不錯的成就。

不過那個時候劉立榮還在讀書,只能暫時按下這個想法。

等到了畢業之后,一沒本錢,二父母不同意,他只能再次放棄這個想法。

但是當劉立榮得知自己可能干半輩子,最后也只是一個所長之后,便再次動了辭職創業的想法。

劉立榮說:“我已經24歲了,再不出去看看,我怕以后都沒有勇氣了。”

聽到劉立榮的話之后,李盛也沒有猶豫只說了一句“好”。

當即兩人便從原單位辭職,一路南下來到廣東,兜兜轉轉加入中山“小霸王”公司。

“小霸王”的創始人段永平,那也是浙江大學高材生,1991年的時候便已經成立了“小霸王”,并穩穩占據電子游戲機行業的市場

論時間,段永平比所謂的“92派”還要早一些,在一定程度上為后來者提供了一個成功的示范。

劉立榮與李盛能夠走上辭職的道路,其中少不了段永平事跡的“激勵”。

如果能夠跟隨一個有才能、有抱負的領導,那么未來的前途自然也會更加光明一些。

除此之外,劉立榮、李盛之所以選擇“小霸王”,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小霸王”曾連續三年贊助了“中國圍棋霸王戰”,對于圍棋行業的職業化進程起到推動作用。

對于一個愛好圍棋的人來說,段永平的這個舉措無疑是會平添一份“印象分”

就這樣,劉立榮、李盛在眾多公司的邀請中,選擇了“小霸王”。

憑借著重點本科的學歷,劉立榮、李盛兩人也很快便得到公司的重用。

短短一年的時間,劉立榮就已經被提拔到技術主管的位置上。

然而也是在這個時候,劉立榮才突然得知,段永平早就成立一家名叫“步步高”的公司,并將自己的產業中心進行轉移。

這讓本以為“跟對人”的劉立榮有些失望

如果僅此而已還好說,畢竟以劉立榮剛剛加入公司沒多久的地位來說,其實也見不到段永平。

然而最要命的是,或許因為段永平的重心轉移,導致“小霸王”的管理模式出現短暫的混亂。

最典型的就是,一手將劉立榮提拔起來的“伯樂”楊明貴,突然選擇辭職創立“金正”單干。

這就讓劉立榮有些茫然了。

一個企業的高管,絕對是能夠決定企業發展前景的最有利的保障。

如果高管團體本身出現混亂,那么這個企業也很難維持下去。

“小霸王”此時就處于一種近乎于“群龍無首”的處境,如果不快點解決這個問題的話,那么衰敗也會成為必然。

就在這個時候,楊貴明突然向劉立榮提出邀請,并承諾給劉立榮副總裁的位置。

再三猶豫,“小霸王”與楊貴明之間,劉立榮還是選擇了對自己有知遇之恩的楊貴明

1997年,劉立榮帶著李盛正式加入“金正”。

劉立榮擔任集團副總裁,兼任廣東“金正電子”總經理。

這一年,劉立榮不過才25歲。

3、

劉立榮加入“金正”之后,便一直負責著公司VCD方面的業務。

1997年的時候,正值是VCD行業高速發展的時期,出了“金正”之外,還有“愛多”、“新科”等新品牌迅速搶占市場

再加上先前的“步步高”、“小霸王”等老牌電子行業跨界,競爭不可不激烈。

用當時行業內的話來說就是:“每天都有新的品牌誕生,沒有都有老的品牌倒閉。”

在這種殘酷的競爭環境下,產品的品質只是最基本的要求,口碑才是顧客選擇的理由,而渠道才是公司生存下去的必要保障。

而劉立榮為“金正”選擇的渠道,正是臺灣市場。

據李盛說,當時劉立榮為了拉攏客戶,在訂票的時候特意留意陽光的方向。

如果是往北走,那么上午的車票就是買左邊的,下午的車票就是買右邊的

這樣做除了避免太陽曬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滿足客戶觀看沿途風景的需求,避免客戶在路上太過無聊。

正是因為這種心思縝密的照顧,才讓許多客戶同意與“金正”的合作。

至此,“金正”在與一眾強敵的競爭中,得以脫穎而出,成功占據市場一席之地。

而那句“金正VCD給你身臨其境的體驗”的廣告詞,更是借此火遍大江南北。

這也是劉立榮第一次體會到廣告所帶來的好處。

也恰恰是這種成功的典例,也讓劉立榮養成了之后以“廣告制勝”的習慣。

眼看著“金正”的生意越做越好,劉立榮也越發在業內聞名的時候,一場無妄之災卻降臨到劉立榮頭上。

2001年,“金正”深陷走私風波,身為董事長的楊明貴第一時間跑路。

調查人員找不到人,只能暫時先將劉立榮監視調查起來

“金正”一把手二把手接連出事,剩下的兩個副總也開始了股權爭奪。

短短幾個月的時間,偌大的“金正”便身處泥潭,逐漸開始走向下坡路。

幾個月之后,劉立榮終于洗脫嫌疑,然而這個時候的“金正”早已物是人非,沒有了劉立榮的立足之地。

劉立榮當即找到自己的好友李盛,邀請他一起出來再次創業。

不過這一次,李盛卻拒絕了劉立榮。

按照李盛的說法,就是現在年紀大了,想過一些安安穩穩的生活。

對此,劉立榮也理解,沒有再多說什么。

兩人照常下了一盤棋之后,劉立榮便告別好友,獨自來到深圳創立“金立”公司

雖然劉立榮嘴上說著沒關系,但實際上這件事情對于他的打擊很大。

劉立榮最信任的老板楊明貴,在遭遇危機的時候只知道跑路,將劉立榮丟下配合調查。

而最親密的好友,也在自己最困難的時候選擇放棄,獨留劉立榮一個人繼續漂泊。

可以說,這個時候的劉立榮是孤獨的,同時也是最缺乏信任的。

這個時候的劉立榮突然明白一個道理,只有自己才是最可靠,其他人都根本靠不住。

然而,這種偏執的想法,也恰恰反應了劉立榮內心的脆弱。

也為之后劉立榮的“獨斷”埋下伏筆。

這些都是后話,總之“金立”成立之后,劉立榮離開招兵買馬,開始進軍手機行業。

2002年,也是一個特殊的年份。

這一年,“波導”已經扛起國產手機的大旗,開始在國內引起不小的轟動。

另一款國產手機“TCL”,銷售量則破天荒的排到全國第四。

除此之外,“中興”、“華為”已經開始發力,國產手機新貴“小靈通”已經開始嶄露頭角。

至此,國產手機品牌已經有了與“摩托羅拉”、“諾基亞”等國際品牌相抗衡的實力

整個手機市場用一句“群雄逐鹿”來形容,也毫不夸張。

劉立榮意識到,此時正是自己進軍手機市場的最佳機會。

在成立“金立”的同時,劉立榮也第一時間投資1億元,將手機研發院組建起來。

他很清楚,自主研發才是“金立”立足手機市場的最重要保障。

事實證明,劉立榮的決策是對的。

在2004年,國內山寨機橫行、品牌手機遭到沖擊的時候,劉立榮攜自主研發的“金立N3000”問世。

這款手機只有兩個優勢,一是手寫輸入法,二是超大電容量。

手寫輸入法避免了傳統手機中,國人對于“九宮格拼音”的不習慣,以及國內手寫習慣難以改變的缺陷。

而超大電容量則是確保了用戶使用時常,有別于山寨機普遍待機時間短的特點。

正是因為這兩大優勢,劉立榮成功在國產手機行業立足,并且一度將手機銷售到國外。

僅僅是5月、6月、7月,三個月的時間,劉立榮就向歐洲出手了10萬部手機,總出口額高達1500萬美元

而之后的10月、11月,劉立榮更是乘勢推出了“金立N3010”、“金立N3020”、“金立N3030”三款手機。

光是這個三款手機系列,總出口銷量就高達20萬部,營收達到2600萬美元

可以說,單單是2004年這一年,劉立榮便已經依靠自主研發,達到了上億元的營收,完全將之前的研發成本賺了回來。

但這一切,還只是一個開始而已。

或許是因為在“金正”時期的習慣,劉立榮在擁有了自己的特色之后,首選想到的不是繼續擴展技術,而是加大公司營銷。

從2005年的邀請著名導演馮小剛執導、國際巨星劉德華參演、金馬最佳攝影曹郁合作拍攝“金立”廣告片

到2006年,“金立”冠名《超級女聲》、《名聲大震》等電視節目。

再到2007年,邀請劉德華擔任形象的代言人,利用劉德華的影響力進行一些的營銷推廣。

可以說,劉立榮與“金立”在廣告營銷這一塊,一直走在大部分國產手機的前列。

然而劉立榮卻忘記了,“金立”之所以能夠在眾多競爭者中脫穎而出,所依靠的是創新的技術。

但自從2005年之后,“金立”的手機在很長時間里都沒有出現實質性的技術突破。

而到了2007年以后,“中興”、“魅族”、“小米”輪番上陣,各家都有各家的特色,各自也都有一段時間登頂國產手機銷量冠軍

尤其是在“華為”技術出現巨大突破,以及“步步高”主打年輕化重新崛起之后,更是將手機市場瓜分的七七八八。

反觀劉立榮“金立”,一直沉迷于宣傳無法自拔,技術較之其他手機廠商以及被拉下一大截。

即便是年銷量達到8000萬的時候,劉立榮也只是將宣傳經費擴充到60億,反觀研發已經經費一直很“節省”。

在2023年的時候,“金立”便已經深陷破產傳聞,當時只不過被劉立榮憑借著營銷手段暫時度過了難關。

而到了2023年的時候,坊間突然傳出劉立榮賭博輸了100億。

劉立榮的好友也曾站出來發言,說劉立榮一場牌局下來就能夠輸7億美金。

折現可引起軒然大波,“金立”立刻召開股東大會,結果發現公司賬戶上確實少了60億,當即質問劉立榮

劉立榮對于賭博的事情供認不諱,但是堅決不承認輸了上百億,只是其中大概又十幾億的樣子。

按照劉立榮的說法:“我在公司威望太高了,有時候分不清公司的錢和自己的錢……”

但這種說法,顯然無法平息股東們的怒火。

一個公私不分,難以扼制住自己欲望的人,是無法成為一個公司的合格掌舵者。

更何況因為劉立榮個人行為,導致公司公司股價大跌,瞬間背負了超過200億的債務無法償還。

最終到了2023年,“金立”申請破產重組,而劉立榮去早已經不知所蹤

所謂十賭九輸,剩下的那個還是托兒。

不管劉立榮處于什么目的,當他走上這條路的時候就注定敗局。

“人生如棋,落子無悔。”

自己犯下的錯,終究還是需要自己去償還。